从舌尖到指尖:绍兴菜非遗传承活动让传统文化

绍兴 更新于:2025-02-14 11:31
  • So莪荇莪嫊
    2025年2月11日,农历正月十四,春寒未褪的绍兴古城依旧氤氲着浓厚的年味。由绍兴寻宝记联合本地媒体今日越城和绍兴头条共同举办的以“新春闹元宵·绍兴菜非遗传承之行”为主题的亲子研学活动在寻宝记餐厅启幕。活动以非遗绍兴菜、越剧、黄酒为核心,融合元宵民俗,吸引鲁迅小学近40名小记者参与,亲身体验非遗绍兴菜的深厚底蕴,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,为蛇年元宵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文化亮色 !

    非遗与童心对话:让传统“活”在指尖

    上午10点,小记者们陆续抵达活动现场。中国烹饪大师、浙江烹饪名师、绍兴工匠、寻宝记出品总监钱建祥身着传统厨师服,站在台前将绍兴菜的千年历史娓娓道来。

    “为什么叫十碗头不叫九碗头、十一碗头?”“因为旧时绍兴人家待客,八仙桌上必摆十道菜,寓意十全十美。”“家里常做的绍兴菜有什么?”“干菜肉”……活动现场,钱建祥与孩子们一问一答,氛围活跃。

    从十碗头的历史来源出发,到绍三鲜中的稽山鉴水与历史典故,到干菜肉里凝结的江南梅雨季与阳光的馈赠;从醉蟹、醉虾中黄酒与时间的魔法,到黄酒小笼里蒸汽氤氲的匠心……一道道风味背后承载着绍兴人顺应自然、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。

    钱建祥讲的生动,孩子们听得入神,了解到“绍兴菜烹饪技艺”早在2012年便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,小记者们纷纷提笔记录,眼神中流露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,同时加深了对家乡饮食文化的理解。

    随后,在钱建祥的演示指导下,孩子们还亲手制作了绍兴地标美食黄酒布丁,体验了一把真正的“指尖记忆”,成为孩子们心中难忘的一课。

    舌尖上的文脉:一桌佳肴承载一城记忆

    正午时分,由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黄酒布丁与状元烤鸡、牛仔骨炒年糕、醉爱油爆虾、酒酿糍粑等菜肴一同摆上餐桌。

    席间,越剧表演艺术家身着戏服翩然而至。水袖轻扬间,唱腔婉转如鉴湖涟漪,孩子们虽不懂非遗越剧的唱腔与台词,却被妆容与身段吸引,模仿着比划手势。

    紧接着的黄酒开坛仪式将氛围推向高潮——现场教学孩子们如何开坛,并邀请他们亲自尝试。酒香随封泥剥落倾泻而出,大家先闻其香,再观其色,最后舌尖轻点,品味着“醉乡”的独特韵味。一名小记者兴奋地表示:“原来霉鲜风味不是‘发霉’,而是一种智慧的发酵!越剧配美食,像穿越到了古时候的绍兴。”

    作为绍兴的文化符号与城市血脉,黄酒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传承,在这一刻,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。

    与绍共兴:一座城与一家企业的文化共生

    作为绍兴美食名片,寻宝记始终将“守正”与“创新”作为传承绍兴文化的双翼。

    所谓守正,即是对传统根基的敬畏。“非遗不是博物馆里束之高阁的展品,而是鲜活的、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形态。”寻宝记品牌负责人表示,“我们坚持守正创新,就是要让传统绍兴菜技艺不失真、文化不走样。”

    而创新,则是让传统与现代接轨。以黄酒布丁为例,它将传统黄酒融入西式甜点,既保留酒香醇厚,又契合年轻一代的口味偏好,为传统美食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    近年来,寻宝记积极探索绍兴菜的多元化传承模式,通过“文化+非遗”等创新形式,构建起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化的传承体系。将黄酒融入绍兴菜,让越剧走进餐厅,用非遗述说绍兴人文,不仅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体验,更以美食为媒介,激活本地人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

    此次,通过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、品味地道风味、感受戏曲魅力,小记者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绍兴饮食文化的千年脉络,更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为元宵佳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亮色。据悉,这是寻宝记亲子系列活动第35期,寻宝记品牌负责人表示,未来寻宝记将继续深耕绍兴文化传承之路,让绍兴菜不仅是舌尖的美味,更成为世界了解中国、了解绍兴的重要窗口,让“与绍共兴”扎根下一代。而这一天,或许正从孩子们捧起黄酒布丁的那双小手开始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